首页|嵌入式系统|显示技术|模拟IC/电源|元件与制造|其他IC/制程|消费类电子|无线/通信|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医疗电子|测试测量
首页 > 分享下载 > 常用文档 > EMI/EMC设计(一)PCB被动组件的隐藏特性解析

EMI/EMC设计(一)PCB被动组件的隐藏特性解析

资料介绍
EDA

EMI/EMC设计(一)PCB被动组件的隐藏特性解析
发布日期:2009-3-8 18:24:26 文章来源:搜电 浏览次数: [pic]192
[pic][pic][pic] 传统上,EMC一直被视为「黑色魔术(black
magic)」。其实,EMC是可以藉由数学公式来理解的。不过,纵使有数学分析方法可以
利用,但那些数学方程式对实际的EMC电路设计而言,仍然太过复杂了。幸运的是,在大
多数的实务工作中,工程师并不需要完全理解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存在于EMC规范中的
学理依据,只要藉由简单的数学模型,就能够明白要如何达到EMC的要求。

 本文藉由简单的数学公式和电磁理论,来说明在印刷电路板(PCB)上被动组件(pas
sive
component)的隐藏行为和特性,这些都是工程师想让所设计的电子产品通过EMC标准时
,事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
导线和PCB走线
 导线(wire)、走线(trace)、固定架……等看似不起眼的组件,却经常成为射频能量
的最佳发射器(亦即,EMI的来源)。每一种组件都具有电感,这包含硅芯片的焊线(b
ond
wire)、以及电阻、电容、电感的接脚。每根导线或走线都包含有隐藏的寄生电容和电
感。这些寄生性组件会影响导线的阻抗大小,而且对频率很敏感。依据
LC的值(决定自共振频率)和PCB走线的长度,在某组件和PCB走线之
间,可以产生自共振(self-resonance),因此,形成一根有效率的辐射天线。

 在低频时,导线大致上只具有电阻的特性。但在高频时,导线就具有电感的特性。因
为变成高频后,会造成阻抗大小的变化,进而改变导线或PCB走线与接地之间的EMC设计
,这时必需使用接地面(ground plane)和接地网格(ground grid)。

 导线和PCB走线的最主要差别只在于,导线是圆形的,走线是长方形的。导
EMI/EMC设计(一)PCB被动组件的隐藏特性解析
本地下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