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嵌入式系统|显示技术|模拟IC/电源|元件与制造|其他IC/制程|消费类电子|无线/通信|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医疗电子|测试测量
首页 > 分享下载 > 工业控制 > 3D工艺再次引发半导体业发展模式之争

3D工艺再次引发半导体业发展模式之争

资料介绍
3D工艺再次引发半导体业发展模式之争

3D工艺再次引发半导体业发展模式之争
2012年4月23日,英特尔宣布采用3D三栅极晶体管设计,最小线宽为22纳米的Ivy
Bridge微处理器量产成功,并于4月29日开始全球销售。

  据公布的资料显示,该系列CPU拥有14亿只晶体管,芯片面积仅为25毫米×25毫米,
由于首次采用了3D三栅级晶体管工艺技术,使芯片能够在更低的电压下运行,并进一步
减少了晶体管的漏电流,与之前的32纳米中2D晶体管CPU相比,在低电压工作模式下开关
速度提高了37%,功耗降低50%,比采用22纳米平面晶体管的同类CPU功耗降低了19%。


  这确实是一项新的大跨度技术进步,标志着Intel公司不愧是世界半导体制造技术的
领头者。自2011年5月4日英特尔公司正式公布将用3D三栅级晶体管设计技术进行Ivy
Bridge微处理器量产计划以来,到此次Ivy
Bridge微处理器产品的正式批量上市,其经历了近一年的时间。
[pic]

 为什么“3D”前还要再加上“三栅级(Tri-
Gate)”晶体管这一称谓呢?这正是本次工艺改进的关键之处。相对于以往的平面型晶体
管模型结构工作方式,本次变革主要体现在由以往的仅在底部区域的“1”个平面形“栅极
”,发展成了立体结构的“3”个平面形状的“栅极”,控制电流同时从该立方体形状的栅极
3个面(两侧和顶部)同时对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的通断电流进行控制,所以称为“三栅
极”晶体管。这样的“三栅极”结构形状就像一本书,原来是“平躺着放置的”,现在变成了
“立起来放置”。与以往平放的“1个面”的栅极晶体管相比,既节省了芯片面积,也减少了
晶体管的漏电流,提高了开关速度。从而极大地提高了CPU的性能,降低了功耗,提高了
单位面积上的集成度。


  3D工艺众说纷纭 


  英特尔:Fabless模式或到穷途末路 


  4月26日英特尔
3D工艺再次引发半导体业发展模式之争
本地下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