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嵌入式系统|显示技术|模拟IC/电源|元件与制造|其他IC/制程|消费类电子|无线/通信|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医疗电子|测试测量
首页 > 分享下载 > 常用文档 > 新型的数据记录系统设计方案

新型的数据记录系统设计方案

资料介绍
摘要:根据计算机视觉和CCD图像分析测量原理,介绍了对FAST馈源舱多个位置和姿态的静态定标,以及对舱体特征点的图形坐标的摄取。推导了实验中所需馈源舱的空间坐标变换矩阵,实现了对馈源舱的动态跟踪,并为舱体的闭环控制提供了数据基础。

关键词:计算机视觉 CCD图像分析 静态定标 动态跟踪
作为国际新一代大射电望远镜(LT)阵计划的第一步,拟在我国先行实施一项FAST(Five hundred meters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项目工程。目前国际上正在更新的Arecibo系统难以满足LT基本单元的要求:低造价、大天空覆盖、宽带以及偏振观测。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是位于美国波多里格的Arecibo305m口径天线,但它具有天空覆盖小(天顶扫描角仅20°)的严重缺陷,以及造价太高、跟踪精度低的不足。FAST项目计划利用我国某地独一无二的喀斯特(Karst)洼地,铺设主天线的球面望远镜,建造口径为500m的射电望远镜。这种射电望远镜取消了主反射面的运动,改用馈源移动跟踪目标,基本不受重力形变的影响,可把主反射面建造得很大。

对射电望远镜的馈源舱实施闭环控制的前提条件是已知馈源舱的位置及姿态,故需对馈源舱进行动态跟踪,以取得相关数据。本文根据计算机视觉和CCD图像分析测量原理,详细介绍了对实验模型中的馈源舱进行静态定标与动态跟踪测量的原理及方法。
1 CCD测量系统
结合课题情况,可考虑使用的测量方法有以下四种:(1)GPS定位系统:测量范围大,差分处理后的测量精度较高,不足是测量时间较长。(2)无线电定位:受环境影响小,测量范围大,可在较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但测量成本较高,且无线电信号会影响射电天文望远镜对宇宙信号的接收。(3)激光全站仪:测量范围大、测量精度高、采样周期高。但系统的采样间隔具有不稳定性、时延性与较低的动态精度(3mm),这给控制带来较大难度。另外受环境影响较大,在降雨和大风扬尘等较恶劣的环境下,测量精度会受影响,且价格很高(一台Leica大约价值18万元)。(4)CCD三维测量系统:成本低,测量范围较小时测量精度较高。但由于测量数据量大,动态跟踪测量的时间较长。另外环境因素对测量精度的影响也较大,夜间工作有一定限制。

根据实际情况以及顺利实现测量的目的,测量系统应具有快速测量、自动跟踪和成本低的特点。而CCD三维测量系统能够满足要求。CCD器件是一种固体化器件,体积小、可靠性高、寿命长;图像畸变小,尺寸重现性好;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和测量精度;输出信号易于数字化处理,易与计算机连接组成实时自动测量控制系统,便于扩大应用功能和使用范围。
CCD图像分析测量系统的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2 测量原理与方法
CCD三维测量系统的组成元件主要有CCD摄像机(MTV-1881EX、795×596)、图像卡(大恒CG210)、计算机和视频线等。整个系统的工作原理是:测量对象在CCD摄像机的测量范围内沿任意方向运动,CCD摄像机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测量对象的特征点进行摄像,生成被测对象的视频信号;通过图像卡转换成数字信号并输送给控制计算机;计算机调用执行文件,根据一定算法计算被测目标的世界坐标,由此确定对象的位置与姿态。

50m实验模型中的馈源舱由六根索向上拉,并分别通过六座钢筋水泥塔与地面的卷扬机相连。其中三根索均布接在舱体顶部,另三根索均布接在舱体底圆上。取下拉索与舱体的绞合点(索耳中心)为特征点,这样共有三个特征点a、b、c,三部CCD摄像机按照π/3间隔放置,结构分布如见图2。
令Pi是待测特征点,则其世界坐标与其在摄像机中的投影坐标的关系式为:
(x y z 1)T=RH(穴x′ y′ z′ 1)T (1)
其中R、H分别是空间旋转和平移变换矩阵。
每个特征点分别在左右两个摄像机中投影,投影坐标满足如下关系式:

式中:(1+kl1r2+kl2r4)和(1+kr1r2+kr2r4)分别为左右摄像机镜头沿径向的畸变程度,(xl,yl)、(xr,yr)分别是左右摄像机镜头的光心坐标,Al1,…,Al11、Ar1,…,Ar11分别是测量点在左右两摄像机的投影坐标变换参数。
采用静态定标的方法确定式(2a)、(2b)中的未知参数。测量系统静态定标的原理是:在地面上合适位置(坐标已知)安置两架电子经纬仪,并在馈源舱的工作空间区域选择测量点,利用经纬仪测量若干位置特征点的俯仰角和方位角,通过坐标几何变换确定这些点的世界坐标(x,y,z),并认为是实际坐标。同时记下它们在摄像机中相应的图像坐标(u,v),这里需注意对应关系。把世界坐标与相应投影坐标代入式(2a)、(2b)中,用最小二乘法求解超静定方程组,确定未知参数。
确定空间坐标变换矩阵后需进行静态检测,即通过经纬仪测量一些静态特征点的坐标,与CCD静态测量结果比较,计算静态定标的rms误差。若不满足精度要求,则重新定标直至满足。
静态定标后即可对特征点进行动态跟踪。其跟踪原理是基于面积的边沿提取跟踪算法?眼5?演。每部摄像机读取并确定其中两个特征点在CCD靶面的投影坐标,得到三特征点在摄像机中的六个投影坐标后,根据投影坐标的位置关系与特征点附近区域在靶面投影区域的相关性,确定每个特征点在其对应的两摄像机靶面的投影坐标,再采用双目定位法得到它们的世界坐标。例如摄像机3和1可同时对目标点a进行测量跟踪,摄像机1在t时刻采集到图像的左特征点at附近方形区域作为模板TRt,摄像机3在t时刻采集到图像的右特征点at附近方形区域作为模板TLt,实现两幅图的配准。然后分别以TLt和TRt为模板,在t+1时刻两摄像机3、1采集的两幅图像中搜索有相似灰度值分布的TLt+1和TRt+1(如图3)。判断此两模板是否满足最大相关性,若满足,则认为两模板的中心点就是摄像机动态跟踪目标点的投影;否则继续搜索特征区域,直至满足。
两模板最相似需满足的最大相关性条件是:当

最小时,左右模板中的特征点匹配。
动态跟踪测量给出馈源舱三只索耳C1、C2和C3的直角坐标(x1,y1,z1),(x2,y2,z2)和(x3,y3,z3)。采用下述方法反算馈源舱的位置与姿态。因索耳均布在舱体底圆上(如图2),则底圆中心O1的直角坐标为:
xO1=(x1+x2+x3)/3, yO1=(y1+y2+y3)/3,zO1=(z1+z2+z3)/3 (4)
设舱体底圆中心O1与顶端O2的连线为舱体对称轴Z1的单位矢量k1,则:

其中C1C2、C1C3分别表示索耳C1指向C2和C3的矢量。所以馈源舱的方位角α与俯仰角γ为:
α=arctank1y/k1x (6a) γ=arccosk1z (6b)
3 实验数据分析
为了准确得到定标的精度,采用检测发光二极管的方法。检测时间选在夜间,这样做有利于经纬仪精确地测量目标。表1给出了11个坐标检测结果(馈源舱速度2cm/s)。

表1 定标检测数据
编 号 实际坐标 测量坐标 X向误差 Y向误差 Z向误差 距离误差
1 5603,-3755,7077 5595,-3743,7071 8 -12 6 15.620
2 5503,-5946,7726 5497,-5940,7727 6 -6 -1 8.544
3 6603,-3747,6128 6593,-3738,6121 10 -9 7 15.166
4 6486,-5955,6718 6482,-5952,6719 4 -3 -1 5.099
5 4690,-3767,6394 4687,-3761,6392 3 -6 2 7.0
6 4537,-6087,7097 4538,-6088,7104 -1 1 -7 7.141
7 6117,-4480,7150 6117,-4479,7151 0 -1 -1 1.414
8 4465,-4055,6183 4469,-4046,6180 -4 1 3 5.099
9 4467,-6084,6732 4454,-6089,6737 3 5 5 7.681
10 4493,-3233,6215 4486,-3226,6220 7 -7 -5 11.091
新型的数据记录系统设计方案
通过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可得到测量系统的rms误差为9.53463mm。
在测量范围内定标精度是毫米级。具体情况是X方向上的最大位置误差为10mm,Y方向上的最大位置误差为12mm,Z方向上的最大位置误差为7mm,很好地满足了初期实验模型定标精度为1.5cm的要求。
电子经纬仪精度、人为测量误差都对静态定标精度有影响,对动态跟踪精度也有影响。实际跟踪过程中,如果背景的光线变化过大(例如太阳恰位于空中舱体的一面),会出现跟踪目标丢失的情况,此时应在其它合适环境下再试验。动态跟踪时馈源舱的运动速度有所限制,应低于10cm/s。
本文提出的CCD动态跟踪方法精度高,为闭环控制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因CCD摄像机的视角范围小,如想扩大测量范围,需设计云台以进行分段测量。


摘要:提出一种新型的数据记录系统设计方案,
并在AsKania数据记录系统的改造中加以运用。主要阐述AsKania数据记录系统的改造中
,点阵控制模块、点阵驱动模块的硬件实现和软件实现,以及方案实现过程中解决的问
题。经实践检验,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可靠性,提高了点阵的均匀性。
   关键词:摄影机 点阵 均匀性 防串光
高速摄影机是用于靶场火箭弹道和姿态测量的光测设备。高速摄影机的电控系统主要由
同步控制、数据记录、自动调光等系统组成,在摄影时统及摄影频率控制下,实时、清
晰地将目标及相关信息记录在胶片上,为事后处理提供原始数据信息。
数据信息是以点阵的形式记录在胶片上,传统的数据记录系统是在摄影时统控制下,同
步地对方位角、俯仰角、时间、摄影频率、同步信号、摄影编码、站址、弹序等信息进
行采集、处理并按要求的格式进行排列;最后,在摄影频率控制下以分时扫描的方式逐
行或逐列点亮点阵,将信息记录在胶片上。如果因点阵亮度不够或者其它原因而使胶片
上某些点曝光不足,事后用判读仪判读时,可能造成错判或误判,最终导致错误的数据
处理结果。用传统的方法提高曝光不足点的亮度,同时会使该点同一行或同一列的其它
点更亮,造成点与点之间边缘不清晰,同样会影响判读。即便如此,有时某些曝光不足
点的亮度仍不能满足判读要求。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案,对点阵每一个点的点亮时间单独进行控
制,实现点阵曝光时间的单点控制。此方案在AsKania
KTH532电影经纬仪改造中得以实现。
[pic]
新型的数据记录系统设计方案
本地下载

评论